一、动词谓语句
动词谓语句指动词做谓语的句子。主要用来叙述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心理、发展变化等。在现代汉语中,动词谓语句占多数。
1.无宾句
无宾句是指没有宾语的动词谓语句,这类句子只有主语和谓语。
(1)“名词+动词”结构。名词是主语,能回答“谁”或“什么”。动词是谓语,能回答“怎样、怎么样”。就是说“主语+怎么样”。如:
小王来了。 汽车到了。 中国发展了。
(2)“名词+状语+动词”结构。状语能回答“怎么样地+动词”。如:
小王昨天就来了。 汽车已经到了。 中国正在快速发展。
2.有宾句
(1)“主+动+宾”结构。如:
小王来广州了。 汽车到机场了。 中国正在快速发展经济。
上述例句主语是“小王、汽车、中国”;谓语是“来、到、发展”;宾语是“广州、机场、经济”。
(2)双宾句结构。指动词带两个宾语的句子,一个指人,一个指物。用“动+宾1+宾2”结构。如:
小张给小杨一本字典。
老李借小王一百块钱。
老杨租小周一辆车。
(3)动词宾语结构。宾语是动词。这类比较特殊,在汉语中比较少见。谓语多是“进行、加以、表示、给予、爱”。如:
同学们将进行讨论。
这些问题要加以处理。
老师都表示理解。
3.主动宾谓句
主动宾谓句的宾语是主谓短语。格式为“主+谓+宾(主谓)”结构。这类句子的谓语动词比较特殊,主要是感知动词“知道、明白、理解”,心理动词“喜欢、想、爱、讨厌、恨”,表态动词“同意、认为、赞成”等。如:
小李知道他们都去了。
小王喜欢他们都去旅游。
小张同意小周当班长。
4.动补宾句
动补宾句是汉语比较常见的一种,用“动+补+宾”结构。这一类组合大都是在述宾短语中加上补语。如:
小张吃饱了饭。
小林洗干净了衣服。
小周上了一天课。
5.双动句
双动句是汉语比较特殊的一类句子,用“动+宾+动(得)补”结构。结构中动词要出现两次:一次带宾语、一次带补语。双动句能使句子变得复杂,表达的内容丰富。如:
小张吃饭吃得很饱。
小林洗衣服洗得很干净。
小周上课上了一整天。
二、形容词谓语句
形容词谓语句是指“小王很好”一类的用形容词做谓语的句子。
(1)“名+副+形”结构。谓语都是形容词。如:
小王很漂亮。 小李非常能干。
主语是“小王、小李”。状语是“很、非常”。谓语是“漂亮、能干”,谓语都是形容词。
(2)“名+形+得+副”结构。这类句子有补语。如:
小王漂亮得很。 小李能干得很。
主语是“小王、小李”。谓语是“漂亮、能干”。补语是“很”。补语前一定要用助词“得”。
(3)“名+比+名+形”结构。这类句子主要是比较两种情况。如:
小王比小李漂亮。 小张比小杨能干。
(4)“名+比+名+形+助+形”结构。这类句子主要是比较程度,“得”后是补语。如:
小王比小李漂亮得多。 小张比小杨能干得多。
三、名词谓语句
名词谓语句是指“今天星期三”一类名词做谓语的句子。这主要用来表达日期、出生地点、年龄、长相等。
(1)“名+数量+名”主谓句。主要表达日期和年龄。如:
今天六月十日。 小刘二十岁。
(2)“名+名”主谓句。主要表达出生地点。如:
小王广东人。 小李广州天河区人。
(3)“名+形(的)+名”主谓句。主要表达人的长相、特点等。如:
小芳大眼睛。 小芳大大的眼睛。
小明高个子。 小明高高的个子。
没有“的”是直接说,而有“的”是生动地说。
四、主谓谓语句
主谓谓语句是指主谓短语做谓语的句子。格式为“大主语+(小主语+小谓语)”。
(1)“名+(名+形)”主谓谓语句。
主要表达人或事情的某种情况,前面一个名词是整体,后面一个名词是部分。这类句子用于说明一般情况。如:
小王身体健康。
(2)“名(人)+名(物)+动”主谓谓语句。
前面的名词是人,后面的名词是东西。这类句子是强调所说的人。如:
小王这本书看过了。 小李这件事已经做了。
(3)“名(物)+名(人)+动”主谓谓语句。
前面的名词是东西,后面的名词是人。这类句子强调所说的东西。如:
书小王看过了。 这件事小李已经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