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语义的概括性、模糊性和民族性?

2023年1月8日09:34:59什么是语义的概括性、模糊性和民族性?已关闭评论

1.语义的概括性

语义的概括性是语义最本质的属性,无论是词义还是句义都具有概括性。

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是概括的反映。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千差万别,极其复杂,词义对现实世界中客观事物的反映,并不是一种实录,而是一种抽象、概括的反映。词义只需要摄取客观事物的一两个足以同其他事物相区别的主要特征,而不需要面面俱到地全部罗列。例如现实世界中的人,有相貌、身高、体重、性别、肤色、种族及性格的不同,人同其他事物相区别的特征也有许多,如“会直立行走”“会用嘴说话”“能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等,而《现代汉语词典》在对“人”这一词给予解释时,对人的相貌、性别等差异忽略不计,而只抓住“人”的一个主要特征来进行表述——“能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这便是一种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的反映。

词组义和句义也具有概括性。如“节俭的人”虽然意义比“人”要具体一些,但仍是概括的,只是概括的程度略低一点,概括的范围略小一点而已,因为它是对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时代、不同个性、不同相貌的所有具有“节俭”这一生活态度的人的概括。同样,“他遇到了一个节俭的人”这个句子的意义也是概括的,因为它可以用来表述任何一个人遇到任何一个节俭的人这么一个事实。

2.语义的模糊性

所谓语义的模糊性,是指词义等的界限不明确、不清楚。词义中有一部分是具有模糊性的,如“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词的意义就很难有明确的界限:究竟几岁到几岁是少年,几岁到几岁是青年,颇难下断语。尤其是那些表示程度差异的词,其模糊性更强,如“重”和“轻”、“闹”和“静”、“冷”和“暖”、“大”和“小”、“长”和“短”、“粗”和“细”、“高”和“矮”等,很难量化,多少斤为重,多少分贝为静,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很难有明确的界限。当然,词义中也有一部分并不具有模糊性,如“太阳、杜甫、小提琴、铅笔、电视机、小麦、长江、小时、毫米”等的意义都很明确,不具有模糊性。此外,还有大量的科技术语,也都是意义明确的。

词组和句子中,也有一部分的意义是模糊的。如“英俊少年、大西瓜、仔细搜查”等词组的意义都是模糊的:相貌达到什么程度才算“英俊”,“少年”指几岁,西瓜多少斤算“大”的,怎样搜查才算得上“仔细”,这些都没有明确、绝对的标准。而“天真冷”“我真幸福”“苏州的街道很干净”等句子的意义也同样是模糊的,道理同上。

语义的模糊性是社会交际活动的需要。因为人们在日常交际时,并不需要所有的表达都像实验报告、数据报表一样精确、绝对,否则社会的交际活动将无法进行。例如食客对餐厅厨师提出菜里放一些胡椒粉的请求时,会说:“师傅,菜里放一点儿胡椒粉。”厨师便明白了,一般情况下厨师不会要求食客对“一点儿”量化到几克,除非想抬杠。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日常会话可以在并不需要作深入细致的调查和取证的前提下进行。例如我们可以在并不确知他人的三围尺寸及精确体重的情况下谈论某女很胖、某男很瘦。当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语义有模糊的一面,也有精确的一面:如果火车票上显示开车时间为“傍晚”,乘客肯定要找售票员问个究竟;如果药瓶(袋)上显示的药日服次数为“若干”,每次服量为“少许”,病人肯定要找医生弄个明白。可见,语义的模糊性和精确性对社会的交际而言均是不可缺少的,它们的存在可以满足社会各种不同的交际需要。

3.语义的民族性

语义的民族性突出地体现在词义上。

一种语言的词义是使用该语言的社会群体在长期的言语交际过程中约定俗成的,特定的社会制度、经济形态、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均会对词义的形成施加影响。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语言,其词义自然会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不同语言中的词在理性意义上往往有同有异,能完全对应的极少。一种情况是,所指称的范围不同,如英语的“aunt”指称的范围比汉语的“姨母”“舅母”和“姑母”还要大,英语的“uncle”指称的范围也比汉语的“姨丈”“舅父”和“姑丈”要大,这是因为英语“aunt”和“uncle”是不分 义 “姑、表、亲”的。另一种情况是,同一个词的几个意义,往往有对应的,也有不对应的,如英语“cock”的本义对应汉语中的“公鸡”之义,而“cock”的其他意义:“雄禽”“黎明”“风标”“(水、煤气等的)开关”“(天平的)指针”“首领”“歪戴”等则是“公鸡”所不具备的;英语“mouse”的本义对应汉语中的“老鼠”之义,而“mouse”的其他意义:“胆小怕羞的人”“姑娘”“青肿,乌青块”“灰褐色”“小火箭”等则是“老鼠”所不具备的。这种情况极为普遍。

(2)不同语言中的词在非理性意义上往往也存在差异。如“龙”在汉语中除了表“古代某些爬行动物”“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等理性意义之外,还往往带有褒扬赞赏的色彩,如“龙马精神”“龙腾虎跃”“龙韬虎略”“龙驹凤雏”“龙眉凤目”“龙蛇混杂”等,而英语中相应的“dragon”则往往带有贬义的色彩,如“dragonish(凶暴的)”“the old Dragon(撒旦,魔鬼)”等。与之相反,汉语中的“狗”常带有贬义、厌恶的色彩,如“狗胆包天”“狗苟蝇营”“狗急跳墙”“狗皮膏药”“狗屎堆”“狗头军师”“狗腿子”“狗尾续貂”等,而英语中相应的“dog”则带有令人欢喜的意思,如“a lucky dog(幸运儿)”“a jolly dog(快活的人,有趣的伙伴)”等。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