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语言决定思维的观点
即认为语言决定思维,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思维。真正提出这个观点的是美国人类学家、语言学家萨丕尔(E.Sapir)和语言学家沃尔夫(B.L.Whorf)。萨丕尔认为,客观世界中的人一般要受到语言的支配;真实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知不觉地根据人类集团的语言习惯建立起来的。受导师萨丕尔的观点的影响,沃尔夫进一步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理论,其核心内容是:对每一个说话者来说,语言是一种背景知识。任何人在使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思维时都在无意识地运用这种背景知识。这种语言的背景知识是思想的塑造者,是个人心理活动、分析和综合思想材料的依据和基础。现实世界就是通过人们内心的语言系统而组织起来的。萨丕尔和沃尔夫这种语言决定思维的观点就是所谓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也叫作“语言相关论”。
这种观点并非毫无道理,因为语言对思维确实有一定的影响。如不同的民族对相同的事物在语言表达上会存在差异,从中可以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某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例如汉语和英语在亲属称谓上的不同就同两个民族对亲属类系的某些认识不无关系。
2.关于思维决定语言的观点
这一观点即认为语言对思维有影响,但这种影响不能无限夸大;是思维决定语言,而不是语言决定思维。
语言无法决定思维。理由是:一方面,对人的思维产生影响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来自语言的,也有来自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总之,人所处的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都会对人的思维能力和思想观点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而并非只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思维活动和思维结果均受语言的影响,像发散思维中的思想认识、文化意识等,对其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是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条件,而不是语言。而且大量的事实证明,语言相同,思维不一定相同;而语言不同,也不一定思维就不同。正如“孔繁森们”的世界观同“王宝森们”的世界观永远不会相同,虽然他们说的都是汉语;而“保尔·柯察金们”的思想认识同张海迪们的思想认识又有着太多的一致性,虽然他们使用的分别是俄语和汉语。
思维决定语言。理由是:正是因为人类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是基本一致的,而思维又是决定语言的,所以虽然世界上的不同语言存在着从语音形式到语言符号组织方式的巨大差异,但人们通过翻译,可以超越这些差异所形成的障碍,互相沟通交流。如果是语言决定思维,那么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内容,不同的语言之间也就根本无法翻译,无法沟通。当然,我们也不能回避——在个别问题上,不同的语言似乎难以翻译和沟通,但这并不能作为语言决定思维的依据,因为这种现象并不是由语言符号的不同语音形式或组织方式引起的,而恰恰是由于不同语言社团的人们不了解对方的文化传统意识以及独特的思维方式、习惯等使然,只要花些功夫解决了这些问题,真正做到知己知彼,上述难以沟通的语言障碍就会迎刃而解。若真的是由语言的语音形式或组织方式引起的、决定的,那就没辙了,双方将永远无法沟通。
目前,学界在语言和思维的地位及作用问题上的倾向性意见是:在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中,思维起主导作用,思维决定语言。语言对思维活动有一定影响,但不能无限夸大这种影响,语言不可能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