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发展的动因和特点是什么?

2023年1月7日15:14:53语言发展的动因和特点是什么?已关闭评论

一、语言发展的动因

1.社会交际的需要是语言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我们在第一章第二节讨论语言的性质时就已指出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依存于社会,它是为了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也是为了社会的需要而存在的,离开了人类社会,就无所谓语言,一种脱离了社会交际的语言,等待它的只能是消亡,因而也就谈不上发展演变了。如我国古代的鲜卑语随着鲜卑人的汉化而逐渐不再被人使用,很快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2.社会的进步推动语言的发展

一方面,社会的进步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以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新事物、新概念不断出现,这些都要求新的词语不断产生以满足人们交际的需要。可以说,社会的进步是词汇不断丰富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动力。

另一方面,社会的进步推动了人的思维的发展,人类的思维变得越来越复杂、精密。而思维的发展则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使语言表达在形式上更多样化,在结构上更严密,在表意上更精确,在效果上更趋向完善。

3.社会的分化和统一推动语言的发展

社会的分化和统一推动语言的分化和统一,语言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随着社会的统一而统一。当某个社会走向分化的时候,这个社会的各个部分的交际就会逐渐减少甚至停止。久而久之,已经分化的同一社会的各个部分的成员所使用的同一语言就会产生差异,开始分化,从而逐渐形成不同的地域方言或不同的语言。如汉语中形成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等地域方言,社会的分化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又如拉丁语产生的各种方言,如法兰西方言、西班牙方言、意大利方言、葡萄牙方言等,后来它们都发展成独立的语言,这也是社会分化的结果。

另外,社会的发展会使同一社会内部形成不同的社会集团,这些社会集团所使用的同一语言也会产生差异,形成各具特点的社会方言。反之,如果不同的社会之间或已经分化的同一社会的各个部分之间交往增多,交际频繁,也会使不同语言或地域方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得到加强,其间的差异逐渐减少,语言也就会逐渐趋向统一。

4.社会之间的接触推动语言的发展

不同社会之间的接触也会推动语言的发展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之间的接触逐渐频繁起来,各方面的交流也越来越多,这就必然引起不同的民族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引起语言的变化,推动语言的发展。如各种语言中都存在大量的借词,一些语言中还存在一些外来句式,例如汉语中就有一些非常明显的欧化句式,这些都是不同社会相互接触的结果。

5.语言结构要素之间的矛盾推动语言的发展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这并不意味着语言发展中的种种事实都能从社会的发展中找到直接原因,而相当一部分还得从语言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矛盾中去寻找答案。

语言系统内部的各个要素以及每个要素的各个成分都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相互间呈现出一种平衡的状态。如果其中某一要素或某一成分发生了变化,破坏了原有的平衡,那么系统内部有关的要素或成分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达到新的平衡。如汉语语音系统的简化,促使汉语词汇由以单音节为主转变为以双音节为主,从而以增加词的长度来强化语言形式之间因语音简化而弱化的有效区别。而汉语双音节词的产生又引起了语音、语法的一系列变化,如轻声、儿化的出现,以及一些实词的词缀化和构词规则的复合化等。

二、语言发展的特点

语言发展的两大特点是渐变性和不平衡性。

1.语言发展的渐变性

语言发展的渐变性即语言的发展演变是逐步进行的,而不是通过突变的方式一下子实现的。这是由语言相对稳固的特点决定的,唯其相对,语言才能发展,才不会僵化,才能不断适应和满足人们日常交际的需要;唯其稳固,语言在短时期内才不会发生巨变,若变得面目全非,社会交际就会中断,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就会陷入混乱。

2.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即语言内部的不同组成部分之间发展的速度是不一样的。这主要是因为语言的各个部分同社会的联系有疏密之分。其中词汇和语义同社会的联系最为直接,它们对社会发展的反应最灵敏,所以变化最快。而语音、语法就稳定得多,因为它们同社会发展没有直接的联系,社会生活的变化不会引起语音、语法的变化,就连词汇部分的变化也不会立即引起语音、语法的变化。

三、语言发展的具体表现

语言的发展演变首先体现在语言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发展演变上,最明显的是词汇的发展变化。这种变化最直观的表现便是随着旧时代过去,一大批旧词语逐渐退出社会的交际活动而逐渐消亡,如汉语中的“农协、武工队、互助组、共产风、红卫兵”等,英语中的“knight(骑士),vizor(面具),ere(在……以前),foe(敌人)”等;同时,新的词语不断涌现,如汉语中的“隆胸、炒作、克隆、疲软”等,英语中的“generation gap(代沟),autostrade(高速公路),picturephone(可视电话),soft landing(软着陆)”等。

语义的发展变化也比较明显,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①词义的扩大,即词义所指称的范围扩大了,如汉语中“江”“河”原本分别专指“长江”“黄河”,后来扩大为指称包括长江、黄河在内的一切大水道;②词义的缩小,即词义所指的范围缩小了,如汉语中“瓦”原指一切烧制的土器,后来专指铺屋顶用的一种烧制土器;③词义的转移,即词义由指称甲对象转移为指称乙对象,如汉语中“塘”原指堤岸,后来转移为指称水池。

相对来说,语音的发展变化虽然要显得隐秘一些,至少不如词汇、语义那么明显,但通过比较还是不难发现。如比较一下中古汉语音系同现代汉语普通话音系就会发现,唐宋时期存在的全浊声母“并、定、澄、从、邪、崇、船、禅、群、匣”等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了;唐宋时期存在的韵母中的六个辅音韵尾[-m][-n][-ŋ][-p][-t][-k]等在普通话中只保留了[-n][-ŋ],其余的均已消失了;唐宋时期存在的平、上、去、入四个调类,在普通话中成了阴、阳、上、去。

语法的发展尤为缓慢,但并非不留痕迹,对比一下古今汉语语法上的异同,便会看得很清楚。如在先秦时期的汉语中,当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或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两者均要置于动词之前,例如“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臣未之闻也。”(《孟子》)而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这些宾语均要置于动词之后,上述两句在普通话中就得说成:“下臣实在无能,哪敢怨恨谁呢?”“下臣没有听说过那些事情。”

语言的发展除了体现为语言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发展之外,还体现在语言的分化和统一上。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种语言内部可能会分化出不同的方言,一些方言在一定的社会政治条件下可能会成为不同的语言;反过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种语言内原本有分歧的方言也会走向统一,而且,即使原本是不同的语言,也有可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统一为同一种语言。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