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基本方法有哪些?

2022年12月2日18:39:40训诂基本方法有哪些?已关闭评论

1.形训——因形求义

形训,是依据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说字词含义的一种传统的训诂方法,也可以称之为“因形求义”,即凭借对字形的分析来判定本字及其本义。如苏洵《六国论》中:“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歼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其中“与”字,一般是“赐予”的意思,用在这里是讲不通的。“与”字繁体字写作“與”,《说文》曰:“党与也。从舁从与。”  “党与”即朋群、朋党、朋友的意思。朋友有通财之义,故字“从舁(并举也。音y%)”会意,取共举与之的意思。“嬴”是秦国君的姓,“与嬴”即“党与秦”(“和秦国结交成朋友”)的意思,这样全句的意思就好懂了。

2.声训——因声求义

声训,即通过语音的线索来寻求语义的训诂方法,简单地说就是因声求义,也叫音训。

(1)第一种是音同为训。如《易·序卦》:“蒙者蒙也,物之稚也。”  “蒙者蒙也”,前一个“蒙”是卦名,后一个“蒙”指的是“蒙昧”。两个“蒙”字,字形相同而音义、词性并不完全相通。

(2)第二种是音近为训。如《说文·日部》:“晚,莫也。”  “晚”上古明母元部,“莫”上古明母铎部,声母相同韵相近。《说文·一部》:“天,颠也。”  “天”上古透母真部,“颠”端母真部,声近而韵同。

(3)第三种是音转为训。指在以古声钮系统为准的双声字之中,韵母相近、主要元音相同的字可以相互训释、转换。音转又可分为对转和旁转。对转如《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其中“泮”读为“坡”,“泮”训“坡”。旁转如《诗经·王风·扬之水》:“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  其中“戍”训“守”。

声训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探析词语源流,二是探求通假字的本字。

3.义训——比照互证

义训,是训诂的基本方法,指的是不通过语音和字形的分析来解释古代词语或方言词词义,而是直接用当代通行的词语去解释。义训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同义为训:凡是用与被解释词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解释被解释词的意义的方法叫同义为训。

(2)反义为训:即以方言词互相解释。如“乱,治也。”  “乱”的本义是“治理乱丝”。从后世常用义看,“混乱”和“安定”意义相反,以“治”释“乱”成了反训。但从本义看,“理丝”和“治水”都有“治理”的意思,意义可以相通。

(3)义隔相训:即打破两个词语义隔阂,沟通语义。如《毛诗·小雅·黄鸟》:“此邦之人,不可与明。”郑笺说:“明当为盟。明,信也。”

义训的训诂方法还有“设立界说”,即采用下定义的方式,如《说文·口部》:“口,人所以言食也。”  或者运用描写、说明、比拟等方式,如《尔雅·释兽》“兕,似牛”、“犀,似豕”  等。义训时应注意释义的准确、通俗、具体、客观,否则容易望文生义,混淆语义。

4.境训——观境求义

境训就是依据相关的语境因素探求或解说被释字词的含义。语境既包括内部语境(如语法规则、语义搭配等),也包括外部语境(如情景场合、文化背景等)。境训常用的方式有:

(1)依据上下文意判定字词含义。如《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要理解“走”字含义,就得联系“折颈而死”,可以看出兔子速度非常快,不然怎会折断脖子而死呢?所以“走”应该是“跑”,这样才符合事理。

(2)依据文章主旨判定字词含义。如李斯《谏逐客书》:“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李斯此文多处用到“客”字,其准确含义是什么呢?是客人、宾客的意思,还是门客的意思呢?这就需要联系文章背景:文中的“客”既不是“宾客、客人”的意思,也不是“门客”的意思,而是指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即“客卿”。

(3)依据句法关系判定字词含义。要弄懂某些关键词含义,需要从一定的句法入手,才能准确理解。有时可以依据对文特点推敲。如陆机《文赋》:“考殿最于锱铢,定去留于毫芒。”  从对句“去留”分析,“去”、“留”是两个反义词,是扬弃与吸收的意思。因此“殿”、“最”也应该是两个反义词,“最”是最好的意思,那么“殿”就是最劣的意思。

另外还可以从通假关系、词类活用、复词现象等方面判断字词含义,这都需要联系语句的语境准确理解。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