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2020年1月20日13:28:51逻辑学: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已关闭评论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形式

我们用p表示前件,用q表示后件,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形式可以表示为:只有p,才q,即:p←q。其中,“←”是“逆蕴涵”的意思,读做p逆蕴涵q。P和q都是逻辑变项,“只有……才……”为假言联结词,是逻辑常项。

在逻辑学中,表达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常用假言联结词(即逻辑常项)还有“没有……就没有……”“除非……(否则)不”“必须……才……”“不……就不能……”“不……何以……”等。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值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或真或假的性质就是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值,它可以分四种情况来分析。比如:

(1)只有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p),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q)。

(2)不积小流(p),无以成江海(q)。

1.若前件p为真,后件q也为真,则“p←q”必为真。

判断(1)中,前件(p)“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后件(q)“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必要条件,事实上,如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实可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因此,若p为真,q也为真,这个判断就符合实际情况,“p←q”就必为真;判断(2)中,如果能“积小流”,确实可以“成江海”。因此,若p为真,q也为真,这个判断就符合实际情况,“p←q”就必为真。

2.若前件p为假,后件q也为假,则“p←q”必为真。

判断(1)中,若p为假,即“不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q也为假,即“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那么,这个判断其实就是“如果不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也符合实际情况,因此“p←q”就必为真;同样,判断(2)换种表达就是“只有积小流,才能成江海”。那么,若p为假,即“不积小流”,若q也为假,即“不能成江海”,这个判断其实就是“只有不积小流,才能不成江海”,也符合实际情况,因此“p←q”就也为真。

3.若前件p为真,后件q为假,则“p←q”必为真。

判断(1)中,若p为真,即“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q为假,即“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那么,这个判断其实就成为“即使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不一定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也与实际情况相合,因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只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其中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唯一条件,因此这个判断即“p←q”就也为真;判断(2)中,若p为真,q为假,这个判断就成为“即使积小流,也并一定能成江海”,这也符合实际情况,因为要成江海,除了“积小流”外,还需要其他地理、环境条件。因此,该判断即“p←q”就也为真。再看下面这个故事:

军官:“你多大了?”

中年人:“45岁了。”

军官:“你年龄太大了,不能当兵了,回去吧。”

中年人:“请问你多大了?”

军官:“42岁。”

中年人:“嗯,好吧,那我就当军官好了。”

这则故事中,包含两个潜在的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1)只有年龄适合的人(p),才能当兵(q)。

(2)只有先当兵(p),才能当军官(q)。

如果p为真,q为假,这两个判断可以这样表达:

(1)即使年龄适合的人,也不一定能当兵。

(2)即使先当兵了也不一定能当军官。

显然,这两个判断都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因此都为真。

4.若前件p为假,后件q为真,则“p←q”必为假。

判断(1)中,若p为假,q为真,该判断就是“只有不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显然有违事实,所以“p←q”必为假;我们上面说过判断(2)换种表达就是“只有积小流,才能成江海”,那么,若p为假,q为真,该判断其实就是“只有不积小流,才能成江海”,这显然也有违事实,所以“p←q”也必为假。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下面这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真值表”:

逻辑学: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由此可知,当且仅当前件为假、后件为真时,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才为假。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