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政府主义”原是政治哲学用语,指的是一种反对政府管理与统治、倡导个人自由与发展的态度或主张。那么,它怎么会存在于科学研究领域呢?这要从波普尔的学生费耶阿本德说起。
大致来说,20世纪科学哲学的研究可以分为批判理性主义与历史主义两大流派。前者以波普尔为领军人物,认为凡具有可证伪性的理论都是科学的;后者以库恩为代表,他用“范式”来说明科学理论的发展,指出理论的提出和评价首先取决于整个社会的文化背景以及科学共同体的偏好。费耶阿本德虽是波普尔的学生,但他的哲学观点却与导师大相径庭。他认为科学活动受到人类历史、社会活动等外部因素的深刻影响,可证伪性不是科学划界的标准。同时,他激进地认为库恩的“范式”也是没有评判标准的,因为人们无法说明新的范式比旧的范式更优秀,这就是范式的“无公度性”。所以,在20世纪的科学哲学界,他既反对逻辑主义的理性观点,又放弃了历史主义提供的判定标准,成了另类甚至是异端。
他认为,近代科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和宗教一样,是通过宣传、感染、吸引甚至武力征服的方式来使人们接受它的。处于领先、强势地位的科学拥有更好地表达主张、宣传思想的话语权,这就和统治者拥有政权一样。因此,寻求某种规范以衡量科学的好坏是没有必要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让科学自由地发展,让不同的科学理论在现实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自由而自然地发生变化与交锋。由此,他提出了科学领域的“无政府主义”——有时也被更直接地称为“什么都行”。
费耶阿本德的观点新颖而富有争议,它让我们认识到对于科学活动的理解是多维度的,同时也为我们的思考提供了新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