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堂九子”是怎样在“易堂”讲学的?
顺治二年(1645)魏禧为避兵乱,与兄际瑞、弟礼奉父母迁居宁都翠微峰。邱维屏、彭士望、林时益、李腾蛟、曾灿、彭任先后随禧隐居山中,他们“讲《易》读史,躬耕自食”,亦吟诗作文,开馆授徒。因其堂名“易堂”,故世人称他们为“易堂九子”。
诸子初聚,年少奋发,合坐读史,面课古文,按月之朔望,赋诗填词,怡然自乐。论及古今事,督责自身过失,声色俱厉,童仆睡中惊起,瞬即欢然笑语,毫无芥蒂。康熙三年(1664),彭士望撰《易堂三馆教式序》,论述了易堂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明确提出易堂严格遵守“善俗、淑身,求寡过于天下”的教学宗旨。
易堂作为书院亦刊刻图书,有易堂刊本图书。易堂亦有结社活动。魏季子尚为子侄所结丽泽社撰序。
康熙四年(1665),魏禧与髻山宋之盛、程山谢文洧会讲南丰。魏禧谓会讲当分三事:讲学、论古、议今。数十年间,弟子猛增,王源、梁份即其佼佼者。
易堂九子著述颇丰,可查考者有三十七种,涉及文学、教育、哲学、政治、军事等方面。方苞赞曰:“宁都学显。”方以智曾至山中,叹曰:“易堂真气,天下无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