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成石经又称“唐石经”,是唐文宗时刊立的经书石碑,它究竟是如何刊刻的呢?
唐文宗太和四年(830),国子监祭酒郑覃上奏说:“经籍讹谬,博士相沿,难为改正。”所以他“请召宿儒奥学,校定六籍,准后汉故事,勒石于太学,永代作则,以正其阙”。也就是仿照后汉熹平石经的做法,统一文字,统一儒家经典,进而统一思想。太和九年开雕,开成二年(837)雕成,故称“开成石经”。
开成石经共114石,228面。每石高217厘米,宽97厘米,竖方形,字体为楷书,标题为隶书,艾居晦、陈阶等书。其内容是儒家著作十二经《周易》《仪礼》《礼记》《周礼》《尚书》《尔雅》《孝经》《论语》《诗经》《左氏春秋》《公羊春秋》《穀梁春秋》。同时还刊刻了张参《五经文字》、唐元度《九经字样》。文刻两面,字列八层,共计650250字,是当时国家颁布的标准本,以供校勘。它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一部石质儒家经典著作,俗称石刻“十二经”。
最初,石碑立于长安城务本坊国子监内。唐末弃于野外,五代后梁刘 (xú n)守长安,将其迁到尚书省的西隅(今西安市社会路)。北宋哲宗元年间(1086—1094),又将其搬到府学之北,即今西安碑林所在地,以后陆续将散落关中的名碑聚集保存于此,逐渐形成碑林。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关中发生八级大地震,开成石经出现了断裂损字,西安府学生员王尧典等按旧文集出缺字,另刻小石立在碑旁。清康熙三年(1664)陕西巡抚贾汉复补刻《孟子》17石,合称“十三经”;康熙二十一年(1682)麻尔图又补刻《大学》《中庸》2石。“开成石经”书法多宗欧阳询,亦有学虞世南、褚遂良者;明清所补,字多拙劣。
开成石经,俨然是一座大型的石质书库,在印刷术发明以前,对文化的保存和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是研究中国经书历史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