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觉在创造发明活动中的作用
在创造性科技活动中,如果没有直觉思维做前导,很难提出科学假说并取得突破。具体说来,直觉在创造发明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是以下3点:
(1)在创造性活动中,创造者可以依靠直觉进行选择。
创造性活动,甚至一般的认识活动,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而每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存在许多可能性,能否正确地做出抉择,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正像原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所说,思维总是开始于问题,所谓问题,实际上就是出现了具有几种可能性的情形。法国数学家彭加勒说过:“所谓发明,实际上就是鉴别,简单说来,也就是选择。”
比如,当普朗克提出能量子假说以后,物理学就提出了问题:究竟是通过修改来维护经典物理理论,还是进行革命,另创新的量子物理?爱因斯坦选择了一条革命的道路,用“光量子假说”对量子论做出了重大贡献。爱因斯坦在这里正是凭藉了他非凡的直觉能力。
在大量实验事实提供的各种可能性中做出选择,单单运用逻辑思维,就是按逻辑规则进行推理,是无法完成的。需要的是依靠直觉。凭直觉从许多可能的方案中选出最佳方案,已经成为科学家和发明家广泛采用的一条创造原理。
如果说“发散思维”能够找出尽可能多的创造方案,那么,在创造性活动中,还得运用“聚合思维”进行鉴别选择。美国学者库恩提出:“科学只能在这两种思维方式相互拉扯所形成的‘张力’之下向前发展。”
日本创造工程学者中山正和提出的NM创造技法,就是从这一思路出发。比如,根据这种方法,在发明新式洗衣机的时候,发明者先围绕“洗”,用发散思维提出一切可能的洗涤方法和工具。然后再用聚合思维,通过直觉进行鉴别,选择出加快水流速度是关键所在。最后,在各种可能加快水流速度的方法之中再进行鉴别和抉择,从而发明了洗衣机。
(2)直觉可以帮助创造者在创造性活动中做出预见。
凭借卓越的直觉能力,科学家能在纷繁复杂的事实材料面前,敏锐地觉察某一现象和思想具有的重大意义,预见到将来在这方面会产生重大的科学创造和发现。这种直觉也称为“战略直觉能力”,因为它决定了科学研究的发展战略。
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在原子物理学方面做出过一系列重大的开创性贡献。他首先发现原子核的存在,提出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他正是凭借直觉的判断,很早就用全力投入这方面研究并取得硕果。正像玻尔所说:“卢瑟福很早就以他深邃的直觉认识到,复杂的原子核的存在和它的稳定性,带来了奇异的和新的问题。”卢瑟福本人曾经非常诚挚地表示,他感到大惑不解的是,为什么其他物理学家没有发现应当去研究原子核,他正是沿着这条路,在最短时间里做出了大量重要发现。科学史则认为,卢瑟福具有非凡的“战略直觉能力”。
用直觉思维提出某一事物的决策方案或某一事物发展的预见,对于经营者做出某种重大抉择,是极其重要的,是必不可少的。事实上,一个经验丰富的、老练的经营者,在进行日常的创造性决策时,几乎将近一半的判断,不是凭逻辑思维来获得,而是凭直觉来获取。特别是在时间紧迫的关头,在无法进行周密的逻辑推理的特殊时刻,直觉是十分宝贵的,非常必要的。
(3)直觉可以在科技创造中提出新的科学思想,即新的观念和新的理论。
科学家从占有大量经验材料到提出思想,这中间正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不存在任何必然的逻辑联系,而只有一种非必然的、直觉的(心理的)联系,它不是必然的,是可以改变的。”
例如,古希腊的欧几里德,19世纪的罗巴切夫斯基和德国的黎曼,3位数学家各自凭直觉提出有关平行问题的3种不同公理。欧氏的公理是:在1个平面上,过1条直线外的一点只可以画1条平行线。这就是大家熟悉的欧氏几何定理。罗氏的公理是:从直线外一点,至少可以做2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平行;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当两端延长的时候,离散到无穷。黎氏的公理是:同一平面上的任何两条直线一定相交;直线可以无限延长,但总长度是有限的。罗氏几何和黎氏几何总称作非欧几何。
以上这些公理是他们凭直觉发现的,因此各不相同。然而,从反映客观现实这方面来说,它们都是一定条件下的相对真理。在日常范围里,比如在城市范围里,欧氏几何是足够精确的。黎氏几何则反映了大范围的现象(像从北京到上海的范围)。这时候,距离已不是直线而是弧线,因为地球上的“直线”实际上是过地球中心平面所截出的大圆,所以必定相交。同时大圆长度是有限的,尽管可以沿着大圆不断前进。这就是黎氏几何公理所反映的现实。罗氏几何也反映了弯曲空间,但同黎氏几何反映的椭圆面不同,它反映的是双曲空间,这就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所揭示的天文尺度上重质量恒星周围的空间——时间(即四维时空)。
罗氏几何和黎氏几何都是在欧氏几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它们没有逻辑的联系,有的只是凭直觉思维得出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