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性思考与哲学性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两种思考能力都用得着。例如,当我们想知道班上同学旅游比较想去游乐区或是博物馆,可以简单做个问卷或是举手表决,藉由这些数据,很快就有答案。这种问题是有确定答案的,也较容易找到适当的思考方法,而且当我们获得答案时,也较有把握。这是偏向科学性的思考方式。
然而,如果我们要思考“未来是否要念大学”“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甚至只是“该穿哪一件外套出门”这类问题显然就困难很多,因为问题本身很难有一个确定答案。我们只能藉由寻找一些相关联的线索,进行推理、统整、比较,然后找到最合理、最有说服力的解答。然而,即使找到最合理的解答,我们也无法验证它的正确性,甚至难以确认它就是最合理的。最好的情况只能是在说出自己的解答之后,大家都想不出有更好的答案,或是在自己的推理中,找不到任何思考的不当之处。但这并不表示解答与推理都没有问题,很可能只是大家思考能力不足尚未发现问题而已。
举例来说,一个著名的“经验机器论证”主张“快乐不是人生的目的”。理由在于,如果有一个机器可以让人忘记现实世界的一切,进入虚拟情境,提供人一生的快乐经验,是否有人希望未来余生都在机器里面度过呢?由于大部分的人会回答“不要”,所以此论证就主张“快乐不是人生的目的”。
这类主张不适合用正确与否来评价,而是应该去思考其合理性程度。要评估这个论证的合理性,就必须找出此论证内部更细致的推理过程。例如,它预设了“人的内心可以掌握人生的意义,所以当我们内心不期待那样的人生时,就表示那不是人生的意义”。而支持这个预设的理由,主要在于认为“如果人生有意义,至少我们内心应该要能把握这个意义,否则只能随机碰运气,这种状态似乎很荒谬”。以此类推,当我们了解了整个论证的合理性程度,就能知道这个论证有几分可信度,而达到评价一个哲学性思考的目的。
由此也可以发现,两种思考方法的评价标准是不同的。评价科学性思考的标准是对或错;而评价哲学性思考的标准则是合理性程度。所以,如果有人说某个哲学理论“不一定是对的”,基本上就用错评价标准了。
由于“没有确定答案的思考”无法评估思考结果的对错,而且在思考方法上常常没有固定脉络可循,不知从哪里开始推理,又前往哪个终点,所以,这种哲学性思考比较难学。就像在学一种技能一样,刚开始根本无从下手。这种感觉有点像学骑脚踏车,在最初的学习过程中,因为无法掌握平衡感,从而有一种自己永远学不会的错觉,无论指导者说了哪些诀窍,不会骑就是不会骑。
例如,当我们要思考“人生意义”的问题时,甚至不知该如何思考起,就算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解答,多数人也很难评估其说服力有多高。商业界与政治界重要的问题也是如此。“一个新产品如何推出获得的效果最好?”“怎样的竞选口号最能提高当选机会?”这些问题的依据大都无法完全确定,即使得出一个看起来不错的解答,也很难说是不是“正确的”解答。这会让大多数不习惯思考这类问题的人,茫然不知从何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