濂溪学派为何被列为四大理学学派之首?
濂溪学派又称濂学,为宋代理学四大流派之一,以北宋周敦颐为主要代表。周敦颐原居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濂溪,晚年筑室于庐山下的小溪上,溪后被称为濂溪,室被称为濂溪书堂,后人尊之为濂溪先生,其学派因此而得名。
濂溪学派的主要人物有程珦、傅耆等,学说以《周易》为宗,混合道家无为和儒家中庸思想,并且深受当时社会流行的道教和佛教的影响。周敦颐著《太极图说》即为调和《易》之思想与老子思想的著作。在哲学上他认为宇宙的本体是“无极而太极”,太极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于是“二气交感,化生万物”。在伦理上他主张诚,认为诚又为人的太极,故人的行为都由诚生。人要达到诚的境界,要“无欲”“主静”“慎动”。
濂溪学派从学者众,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少曾师事周敦颐,苏轼、黄庭坚并为其私淑弟子。该派于理学有开创之功,已提出理学的基本概念,二程在此基础上确立了理学体系。该学派在北宋时影响不大,直到朱熹推崇周敦颐为理学开创人以后才被重视。明太祖即位之初,尊立太学,诏“令学者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东林列传·高攀龙传》)。濂溪学派由此成为四大理学学派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