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形思维:变通思维的奇妙作用

2020年1月20日09:55:48U形思维:变通思维的奇妙作用已关闭评论

1945年战败的德国一片荒凉,一个德国年轻人在街上发现——当时德国人处于“信息荒”,国民对信息的获得非常饥渴。于是他决定卖收音机!可是,当时在联军占领下的德国,不但禁止制造收音机,连销售收音机也是违法的。这名年轻人就将组成收音机的所有零件、线路全部配备好,附上说明书,一盒一盒以“玩具”卖出,让顾客动手组装。这一思路果然产生奇效,一年内卖掉了数十万盒,奠定了西德最大电子公司的基础,这年轻人名叫马克斯·歌兰丁。

歌兰丁所使用的方法巧妙地解决了“信息封锁”的难题,这个神奇的方法便是变通思维的运用。

变通思维是U形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在思考问题时,当一条路走不通或者付出的机会成本太大时,不妨改变一下思路,从原有的思维框框中跳出来,进入到一个新的思维框架中去思考的一种思维方法。

变通思维方法的主要特征是:新的思考路子与原有的思考路子基本上没有什么联系,是一种另起炉灶,因转换角度而形成的新的思路。一般来说,变通思维用好了,就会起到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妙作用。

近年来,我国列车连续实施提速,极大地提高了铁路运能。然而列车提速受各种因素影响与制约,其中之一就是列车速度越高,左右横向晃动就越厉害,乘客会感到很不舒服。尤其是机车的剧烈晃动对车内的设备损害很大,可导致底梁开裂等灾难性事故,并加剧钢轨磨损,严重威胁行车安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科技人员从建立和分析机车的动力学模型入手,对机车的承载结构进行研究。发现主要原因是支撑车体的圆柱形二系弹簧抗弯刚度太小,横向刚度偏低,不足以抵挡机车因高速行驶而产生的横向力的威胁。

火车高速行驶不安全的原因找到了,但是问题又出来了,怎么样才能使弹簧承受住火车高速行驶而产生的横向力的冲击呢?按照传统思维考虑问题,无非是改变弹簧的材料,或者把弹簧做大做粗些,但这些都不能解决问题。此事怎么办呢?一些科技人员变通了思路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方法:就是将圆柱形弹簧改换成圆锥形弹簧,再配合其他措施,就可有效解决高速列车晃动的难题。

这一由我国科技人员独创的圆锥形列车专用弹簧,抗弯、抗剪、抗扭和抗疲劳性能以及横向、纵向刚度,均比传统的圆柱形弹簧优越。而比起昂贵精密的空气弹簧,它制造容易,维修方便,成本低廉;比起橡胶堆弹簧,它使用寿命长,耐温能力强。圆锥形弹簧完全适合速度高、质量大、振动频率低的电力机车、内燃机车及高速客车等。

变通思维的关键是要学会变,路走不通时要变,路不好走的时候也要变,不能一条路走到黑,也不能做事一根筋。

变通思维不但在发明创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处理日常事务中也是一个常用的思维方法。我们知道,八面玲珑的人是不会死守教条的,他们的特点就是善于变通。灵活变通已成为在人生战场上立足的必备技能。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乔治·古纳教授,在他讲授秘书学时提供了这样一个案例。

有一天,一家公司的经理突然收到一封非常无礼的信,信是一位与公司交往很深的代理商写来的。

经理怒气冲冲地把秘书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向秘书口述了这样一封信:“我没有想到你会这样给我写信,你的做法深深伤害了我的感情。尽管我们之间存在一些交易,但是按照惯例,我还是要把这件事情公布出去。”

经理叫秘书立即将信打印出来并马上寄出。

对于经理的命令,这位秘书可以采用以下4种方法:

第一种是“照办法”。也就是秘书按照老板的指示,遵命执行,马上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把信打印出来并寄出去。

第二种是“建议法”。如果秘书认为把信寄走对公司和经理本人都非常不利,那么秘书应该想到自己是经理的助手,有责任提醒经理,为了公司的利益,哪怕是得罪了经理也值得。于是秘书可以这样对经理说:“经理,别理这封信,撕了算了。何必生这样的气呢?”

第三种是“批评法”。秘书不仅没有按照经理的意见办理,反而向经理提出批评说:“经理,请您冷静一点,回一封这样的信,后果会怎样呢?在这件事情上,难道我们不应该反省反省?”

第四种是“缓冲法”。就在事情发生的当天下班时,秘书把打印出来的信递给已经心平气和的经理说:“经理,您看是不是可以把信寄走了?”

乔治·古纳教授在教学中选择了“缓冲法”。

他的理由是:第一种“照办法”,对于经理的命令忠实地执行,作为秘书确实需要这种品质,但是“忠实照办”,仍然可能是失职。第二种“建议法”,这是从整个公司利益出发的;对于秘书来说,这种富于自我牺牲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可是,这种行为超越了秘书应有的权限。第三种“批评法”,这种方法的结果是秘书干预经理的最后决定,是一种越权行为。而第四种“缓冲法”,则是一种最折中的、于经理于该秘书都无不利的方法,这是善于变通在工作中的体现,反映了一个下属机敏灵活的处事头脑和审时度势的工作能力。

在工作、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甚至会被一些两难问题束缚住手脚,要打破困窘的处境,首先就要将自己从“心灵之套”中解脱出来,只要有了变通的理念,就一定能够找到巧妙的方法。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