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的齐国兴盛学术研究,从齐桓公开始到齐威王,在国都临淄西边的稷下设立了一处学宫,广招各国的学者、方士、游士等前来议论讲学,并且著书立说,这些前来讲学著述的人,称作“稷下先生”。他们讲学议论的地点称为“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的学者们受到齐王的尊敬和礼遇,因此人数发展迅速,规模也越来越庞大,并成为齐国重要的政治现象,也加强了齐国的声望。这些稷下先生参与齐国政治,帮助齐王研究治理国家的方法。他们各自著书立说,广言“治乱之事”,得到齐王的器重,被列入“大夫”名位之中,这对于百家齐鸣和繁荣学术,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稷下学宫的讲学中,道家学派占据上风,学者的人数也最多,同时最受齐王的重视。稷下道家有别于传统的老庄道家,它不仅包含了老庄哲学,也有早期的黄帝养生思想、民间阴阳崇拜、方士观星法、巫术道术信仰等,是一种包罗万象的杂糅的道家,很多神话传说都来自于稷下道家的著作。齐国著名的管仲、尹文、田骈、邹衍等都属于稷下道家。
齐国地理位置特殊,东临大海使得齐国人思想活跃,想象力凌驾于中原诸国之上,产生了悠久的神话修仙传说,齐国方士也成为战国时期特殊的文化现象。因此,稷下道家也被后人称为“齐学”,以区分传统的老庄道家和汉代以后的黄老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