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语音和语义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具有明暗双重含义,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作双关。如:
我刚打算往下跳,只见她扭回头来,两眼直盯着被惊呆了的孩子,拉长声音说:“孩子,好好听妈妈的话啊!”
(王愿坚《党费》)
黄新将要被敌人抓走,为了稳住躲藏在阁楼上的程同志,她说:“孩子,好好听妈妈的话啊!”表面上是说给被惊呆了的孩子的,但实际上却是嘱托程同志要“听党的话,千万不能暴露!”一句话具备了明暗两重的意义。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双关具有利用音义条件造成双重含义;依靠特定的语言环境产生含义。恰当地运用双关,可以使语言显得幽默,可以使表达显得含蓄、生动、活泼。
双关的分类
双关,从构成的条件看,可分为两种:
(一)谐音双关
这是利用词语或句子音同或音近的条件构成的双关。如:
这就是文人学士究竟比不识字的奴才聪明,党国究竟比贾府高明,现在究竟比乾隆时代光明,三明主义。
(鲁迅《言论自由的界限》)
表面上,作者是在讲“聪明”、“高明”、“光明”,实际上却是借此讽刺那些高喊“三民主义”的文人学士的假三民主义。可谓针砭时政,入木三分。
再比如:
姓陶不见桃结果,姓李不见李花开,姓罗不见锣鼓响,三个蠢才哪里来?
(歌剧《刘三姐》)
(二)语意双关
这是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在特定坏境下形成的双关。如: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表面上在说黑夜和人生的道路,实则在说黑暗的社会和革命的道路,语意的含义极为深刻。
再比如:
周蘩漪:好,你去吧!小心,现在(望窗外,自语)风暴就要起来了!
(曹禺《雷雨》)
二、双关和借喻
双关与借喻的构成和目的不同。借喻的目的在于使抽象的、深奥的事物表达得具体、生动、简洁,它是以喻体代本体,说的是喻体,要表达的是本体事物,是比喻与被比喻的关系。而双关的目的在于使表达含蓄委婉,旨在“隐”,它是借一个词语或句子的意义涉及两个事物。当然,有时双关是通过借喻表示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