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跳出思维的“舒适区”

2022年5月27日22:24:46如何跳出思维的“舒适区”已关闭评论

或许我们很勤奋,很努力,但必须得面对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即我们的大脑天生是懒惰的。它不喜欢思考,也懒得思考。大脑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节约能量。从科学的角度看,这是大脑的一种正常防卫机制。

正因如此,我们会本能地让自己处于思维的“舒适区”,而不愿去作深度的或逆向的思考,这也可以解释我们的许多日常行为:

喜欢沉溺于舒适的生活环境中;

向往轻松、安稳而且舒适的工作;

不愿意探究、解决新问题,习惯套用现成的方案;

…………

如果一个人长久地处于思维的“舒适区”,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那么,他就不能突破自己。比如,我们长时间地做一些简单、重复性的工作,而不去想怎么做得更好,怎么去创新,结果就是不但工作无趣,还可能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道理很简单,因为你只是为了完成公司的绩效指标,不求突破自己,不愿去逼自己变得更优秀,每天让自己处于思维的“舒适区”就可以了。但是,在快节奏的今天,这种生活方式终究不会持续太久。

侯先生大学毕业后,通过层层筛选进入一家知名企业。他说:“能进入这样一家企业,我也别无所求了。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不就是为了余生能过上幸福、安稳的好日子嘛。”

但是,在这家企业只干了三个月,他就辞职了。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侯先生先后换了四份工作。他尝试过线上运营、文案策划,也做过销售经理、直播带货。每次辞职,侯先生给出的理由都是:“这工作真不是人干的,压力山大啊。”

有人问他:“你向往什么样的工作呢?”

“朝九晚五,管理人性化,老板很好,最好提供免费早点,平时没事就喝喝茶,聊聊天的那种……”

“你觉得这样的公司存在吗?”

“当然存在啦,M科技公司好像就是这样。”

现实中,并不是每一家公司都是M科技公司,再说了,M公司的员工难道都是冲着公司的免费早点这些原因选择加入其中的吗?要知道,优秀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习惯,再确切地说,是一种思维习惯。许多时候,我们“想当然”的思维造就了平庸,使我们无法进步,从而制约了我们个人的发展。

当我们人生过得太顺当,一定要停下来做逆向思考:太过舒适的生活真的好吗?不论做什么,一定要学会辩证地看问题,要花时间去研究其中的规律,要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从而总结出自己的方法论,这也是使用逆向思维的价值所在。

周先生是一位职场新人,但是头脑灵活,手脚麻利。他入职一年,只做了一件事:线下会展活动的组织。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其他类型的工作呢?比如文案、策划之类的啊。”

他回答说:“我不擅长做那样的工作,觉得做线下工作更得心应手。”

“如果你不勇敢地跳出自己的舒服区,怎么能实现成长呢?”

“你说得没错,我正是为了跳出舒适区,才选择现在的工作。如果我一直待在舒适区,我都不知道自己还能高兴多久。”

之前,周先生在公司做文秘,工作轻松,毫无压力。看到别的年轻人升职加薪,自己职业的发展几乎停滞,为了长远打算,他申请了现在的职位。由于他做事爱动脑子,线下活动做得有声有色,一年来的进步非常大。

平时,利用上下班乘车的时间,周先生会阅读大量有关展览、美学方面的书籍,研究学习国内外一些最新的行业案例。周先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跨越自己的舒适区,而不是盲目“跳跃”。

生活中,有很多人会时刻地逼自己:一定要忙起来。并告诉自己,“现在的不爽,是为了马上到来的爽”,却忘了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为跳出“舒适区”而跳出“舒适区”,还是为了找到一条适合自我成长的路径而跳出去?

如果以“我一直都很忙”而沾沾自喜,而不能从根本上优化自己的方法和路径,提升自己的能力,那么,这种“忙”就是低效率的勤奋。要推开人生的“霍布森之门”(霍布森是英国剑桥的一位商人,根据有关他的一个典故,管理学家西蒙提出“霍布森选择效应”概念,该效应意指一种无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走向更宽广的天地,必须要学会跳出思维的“舒适区”。否则,我们明明在沼泽中,却可能以为是在天堂。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