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前提错了,结论不一定错

2020年1月20日16:59:12逻辑学:前提错了,结论不一定错已关闭评论

因果关系

并不是任何事情都会涉及“因果关系”。比如,“天上下雨,必然有云”。但不一定“下雨就是云出现的唯一原因”,如果按照这个推理,非要将“下雨”说成“云出现的唯一原因”,显然是错误的。

因为某件事物出现在另一件事物之前,并不能说明前者就是引发后者的原因。比如,“鸡叫”后会迎来“天明”,但“鸡叫”显然不是引起“天明”的原因。

事实上,人们在“因果关系”上要研究出成果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很多“因果关系”不容易进行区分。比如,我们下班回家,打开电灯开关,灯就会变亮。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打开电灯开关’就是‘灯亮’的根本原因呢?”但有时我们会遇到这种情况:你按下开关,灯亮了一下立即黑了。你接着按开关,但灯不亮了,这就证明灯坏了,同时也说明你按下灯开关,灯不一定会亮,那么灯与开关之间的“因果关系”便断裂了。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一切关于“因果关系”的判断,都是在保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进行论证的,一旦这些条件产生了变化,那么所谓的“因果关系”便不存在了。比如,一名中学生,一名博士生,前者是某家上市企业的老板,后者是这家企业的员工,显然前者比后者的工资要高出很多倍,但我们可以推理成“博士生”是“工资低”的原因吗?显然不能。这里学历的高低与工资高低显然不存在任何“因果关系”,中学学历老板所得钱财比博士生学历员工所得钱财多,显然不是因为前者比后者学历低造成的。

很多知名经济学者参加的“经济学训练”收获的是关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技术手段甚至是项目的选择方法,但他们掌握的经济学知识、做出的判断,以及进行的经济推理显然都来自他们平时的积累,而不是参加完“经济学训练”后得到的。因此,“经济学训练”与“学者知识掌握程度”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经济学训练”可以加深学者们对经济学的理解,但这不是他们掌握知识、进行判断的依据。如果说我们什么都不用学习,就可以对经济学进行逻辑推理和科学研究,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经济学训练”只不过是加快这一过程的催化剂,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过渡到这一阶段,并在研究过程中少走弯路,仅此而已。

比如,电视剧《神雕侠侣》中,杨过在“剑魔”独孤求败的墓里得到三把剑,第一把是“紫薇软剑”,第二把是“玄铁重剑”,第三把是“木剑”。这三把剑代表的是独孤求败的境界,在他的功力臻至化境之后,便不再拘泥于物,便什么都不再使用了,达到了“外无剑而心有剑”的境界。那其中的因果逻辑是否可以说成“独孤求败境界上的日益精深,是因为三把剑引发的”呢?显然不能。

比如,一个初入江湖的新手,手持木剑与人决斗,下场必然会有些凄惨。同样的武功招式,独孤求败使出来可以击败“东邪西毒”这样的高手,但由一位武林菜鸟使出来必然会被对方打死,因为其中缺少了数十年“由简入繁,由繁化简”的过程,而想要成为人人敬仰的高手,这一过程必然不能省掉。因为这是因果逻辑必须遵循的规律,只有按照这一方式进行因果联系,才能种“因”得“果”。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