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哲学思想、主要观点、成长经历、成就故事

2020年2月17日11:43:09萨特:哲学思想、主要观点、成长经历、成就故事已关闭评论

咖啡馆里的哲学家

萨特的天赋不仅体现在他的文学造诣上,他在哲学上的敏感同样令人吃惊。早在他还在读高中的时候,一天萨特走进一家电影院看电影,一切都十分平常。但当他走出电影院的时候,看着街上人来人往,到处走动,突然闪出了思想的灵感。这一瞬间,他发现了人生的偶然性,这一发现构成了他一生重要的哲学主题。萨特兴奋地找来了一个笔记本,把这个思想记在了笔记本上。在他看来,偶然性是人生活的最根本状态,每一个人都是无缘无故被抛到这个世界的,他在生活中的种种遭遇都是偶然遭遇到的,这一点构成了萨特哲学的一个理解背景。

在巴黎高师就读期间,萨特阅读了尼采、马克思、弗洛伊德等诸多大师的著作,也做了不少哲学的研究,但他的兴趣始终没有真正放到哲学上去。

萨特真正开始具有他个人特色的哲学研究始于1933年,那时萨特二十八岁。一天,研究存在主义现象学的哲学家雷蒙·阿隆对萨特说:“小兄弟,你如果是一个现象学家的话,就可以对一杯鸡尾酒大做文章,从中弄出一些哲学来。”萨特闻言激动得脸色苍白,因为“依据自己对事物的接触与感觉来认识事物并从中弄出哲学来”正是萨特梦寐以求的目的,他决定步阿隆的后尘,赴柏林专攻存在主义,从此真正开辟他的哲学之路。此后,他就每天坐在咖啡馆里,时而和他人进行学术讨论,时而专心进行自己的写作,他的许多文学和哲学著作就是在这里写出来的。虽然咖啡馆人声嘈杂,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个不方便进行思考的地方,但是萨特却始终喜欢在这里工作。而在浪漫的法国人看来,萨特与他的朋友们在咖啡馆抽着烟斗讨论问题的场景简直就是巴黎最好的文化象征。

咖啡馆里的萨特保持着自己的个性,即便是每天面对着公众的关注,萨特依旧不做过多的打扮,也不耍任何名人派头。据说有一次萨特在咖啡馆里待了整整一天后正准备离开,一个男顾客一直盯着他看,在确认是自己所崇拜的偶像后失望地对妻子说:“你瞧,萨特居然也擤鼻涕!”

二战爆发后,萨特应征入伍,但在三十五岁生日那天早上,他被德国士兵俘虏了。从被关押期间,他便开始了构思与写作。在这期间,德国人允许战俘看的哲学书仅有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这本书也就成了他仅有的参考书。九个月后,他获得了释放,回到被纳粹占领的巴黎,并完成了他最重要的一部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在这部书中,萨特阐述了“人的存在是自由的”这一命题。无限的自由、无限的责任和虚假信念的徒劳是萨特后期著作最为重要的三个论点。他的另一著作《辩证理性批判》则以人学辩证法为结构框架,以历史学、政治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构筑出一门新的学科——人学,在西方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写作《存在与虚无》的时候,由于巴黎处于纳粹占领下,条件极其艰苦,萨特经常填不饱肚子。1942年夏天时,萨特有一次连续几天没有吃饭。当他到了一位朋友家,洗完澡后就冲向了餐厅,但只喝了几勺汤就昏了过去。他在床上躺了三天,期间吃了点儿送来的汤和水果,倒头又睡,这样才完全醒过来。当时巴黎电力供应也不足,萨特的房间一到冬天就冷得没法住,只好每天到一家叫“弗洛”的咖啡馆去,他的整个写作都是在那里完成的。萨特烟瘾还很大,不抽烟几乎没法思考。但当时巴黎香烟也奇缺,萨特只好每天跑到咖啡馆门口的路旁拣烟头,再把包烟头的纸撕开,从中抖出剩下的一点点烟丝倒在烟斗里抽。就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萨特还是坚持把这部伟大的学术著作完成了。

在欧洲,萨特的影响可以说是上至教授学者,下至普通百姓。1945年10月28日,萨特在现代俱乐部做了著名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演讲,听众汹涌而至,会场挤得满满的,许多人无法入场,于是发生猛烈拥挤,有好几名妇女挤晕在地。

萨特的哲学著作虽然充满了术语,但他的思想可以变成价值观应用于日常生活,应用到每一个普通人身上。而且他的哲学思想广泛地蕴含在他的小说、戏剧以及传记作品中,这使得他的学说更加深入人心,也为他赢得了能够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大师比肩的地位。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